今天我看了一些新上映的电影,口碑不错,叫“八佰”。 本片着重讲述了我国解放初期与日本的抗战故事,深刻地反了当时人民的血肉之躯,反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环境。 在看完《八佰》之后,有两个场景让我非常震撼。 头一幕是炸毁敌人的碉堡。 敌军用铁板挡住身前,我们的手榴弹一次又一次地被弹开,这时我们的战士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们自己以身犯险,把多枚手榴弹绑起来,决定和敌人同归于尽。 当引爆手榴弹时,英雄战士的口中还不断地呼喊着家乡的名字,他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战争的胜利。 第2幕是传送线路。 敌机枪在疯狂地扫射,一扫而空成了大片,一个接一个的战士丧生了,但我们的任务还是要完成。此时,一位老板说:“让我来!“我跑得快。” 讲完话,他拉起电话线拼命地往前跑,不幸被子弹击中腰部,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任务,奋力地将电话线对准了接应者,而自己却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电影结束后,我已经流了眼泪。有国有家,在民族利益面前,他们仍然不怕生死,挑起肩上的担子,为祖国的胜利献出生命。 实际上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从小时候看电影到现在,我=遇到过两个最尴尬的时刻:吴京在狼群中举起手臂,管虎八佰里挥舞手掌。之前看过手撕鬼子,但那只是一种愚蠢和可笑,并不尴尬。 这种类型的民族性电影尤其喜欢使用肢体来叙述故事,使用极具煽情的情节。梁文道表示,那些故意让观众哭泣的创作者,其实是相当没教养的。 还可见董存瑞、戚继光这类文章对吴京、管虎影响之深,他们的感情从未走出中学课本。不想得罪喜欢这部影片的人,影片从来就是千篇一律,每一部影片中的感动观众都值得尊敬,大多数人不明白也不在乎自己的家乡情结很容易被市场营销。 在此不禁要谈一谈创作者们,尽管有影评人说八佰并非民族主义,而是爱国主义,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电影院和网络上看到的大多数反应都是民族主义电影所带来的反应,观众朝这个方向看,很容易在内心点燃战争的火焰。 而且以爱国之名的野蛮也总是自以为充满了正义,当年侵略者也是怀着这种“爱国”情结的。 如果用全人类的观点来看待这场战争,我们就会判断这部作品是否是民族主义,但它显然不是民族主义,而只是相对狭隘的民族观,所有鼓吹民族主义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近乎恶意的无知。 但最后我想说:他们是民族的灵魂,他们是国家的柱子,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也许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浴血奋战的精神,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他们叫英雄。青山绿水处处埋葬忠骨,何须马革裹尸。 不要忘记国耻,振作起来,让我们努力!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完成了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儿女的夙愿。
|